三星顯示器、LGD兩大韓國面板廠的轉向,似乎使深陷價格戰泥沼與技術迭代的LCD市場寒意更濃。
但在中國市場,LCD在Mini LED背光的“搶救”下,依然具備發展前景。一方面,大陸廠商剛剛登上LCD王位,還想有進一步的作為;另一方面,錯失OLED的臺灣廠商,也想借Mini LED背光打一場自我救贖之戰。
Mini LED背光“拯救”LCD

利用傳統LED作為背光源時,LCD除了成本與壽命外,相較于自發光的OLED具備的厚度薄、響應速度快、省電、顯示效果出眾且形態多樣等特點,劣勢盡顯。
但Mini LED背光技術的成熟,彌補了LCD的劣勢。首先,Mini LED背光技術中,LED尺寸大幅縮小,65英寸LCD面板需使用1.8至2萬個LED,動態分區增多,顯示效果提升。同時基于單個LED的縮小,更易制造包含曲面等多種形態的屏幕。
Mini LED背光還可實現更多類別的HDR,且可實現LCD面板與OLED面板一樣薄。更為關鍵的是,當使用Mini LED背光的LCD與OLED的性能相差無幾時,前者的成本更低。
據澳洋順昌方面介紹,采用Mini LED背光技術的LCD面板成本為OLED面板的70%-80%。另據多位從業者對高工新型顯示表示,在部分產品線,使用Mini LED背光的LCD面板成本確實低于OLED。
不過,無論是Mini LED背光技術還是OLED,均在克服成本階段。
Mini LED背光方面,因LED尺寸縮小且使用數量增多,制程難度提升。同時因Mini LED背光并未進入規模放量階段,僅在高端產品上實現應用,成本下滑速度較緩。
OLED方面,投入成本更高。中小尺寸OLED面板廠商包含三星、京東方、維信諾、天馬等均有在進行擴產,產能釋放還有待時日。
大尺寸目前僅LGD具備量產技術,產地以韓國、中國為中心。LGD近幾個季度均處在虧損階段,雖然正在加速從LCD向OLED轉變,但或因LCD業務下滑及資金問題,投資進程放緩。
好在隨著三星顯示器和LGD退出LCD市場,以及面板廠商調整產能稼動率,群智咨詢預計10月將有更多尺寸的面板有望止跌,而在9月份LCD面板價格下滑也在逐步收窄,緩和了LCD市場的頹勢,也給Mini LED背光的進一步發展創造了較好的環境。
LED產業鏈大作戰
對于LED企業而言,布局Mini LED背光技術是對傳統LED的升級,同時相較于OLED需要重新投入資本,布局Mini LED背光成本增加不多,且可在現有設備上升級即可進行生產。
又因Mini LED背光更易實現量產,在LED產業鏈的助推下,多位業內人士認為,Mini LED背光已進入蓄勢待發階段。
芯片廠如華燦光電、三安光電、澳洋順昌等,封裝廠如國星光電、鴻利智匯、瑞豐光電、聚飛光電、兆馳節能等,均在布局Mini LED背光。
其中鴻利智匯子公司鴻利顯示總經理陳永銘對高工新型顯示說到,在特定市場,Mini LED背光可以彌補傳統LCD、OLED等產品的瑕疵。
臺廠如晶電、友達等更是希望通過Mini LED背光提升產品競爭力以改善業績。目前友達、隆達均已推出Mini LED背光全系列產品,晶電方面也表示,公司Mini LED背光產品將在年底逐步放量,并看好車用顯示器市場。
除LED產業鏈外,面板廠商TCL華星也看好Mini LED背光給LCD面板帶來的增值意義,并合作三安光電、華燦光電等LED企業,計劃共同打造Mini LED生態圈。
8月30日,TCL華星全球首發大尺寸AM Mini LED新品MLED——星曜屏,其中就應用了Mini LED背光技術,且運用的是a-Si TFT驅動。
TCL集團董秘在投資者互動平臺上表示,“a-Si背板用于驅動Mini LED背光,其優勢之一在于很高的光效利用率,可完美搭配8K LCD并呈現高亮畫面,這也是公司選擇MLED路線的原因。”
目前LCD在大中小尺寸顯示器市場依然占據較大的市場份額。中小尺寸市場中,以智能手機應用場景看,多數智能手機如iPhone 11也依然使用LCD面板,iPhone 11 Pro/Pro Max則應用了OLED面板。
在大尺寸市場,Mini LED 背光已在液晶電視上實現應用。不過除OLED外,在大尺寸市場,Micro LED、激光顯示等技術也在不斷突破。
雷曼光電董事長李漫鐵認為,在大尺寸市場發展Micro LED已經不早。而雷曼光電推出的Micro LED屏經濟效益逐漸顯現,預計2019年第三季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長670%-700%。
激光顯示則與OLED等技術同為我國新型顯示技術的重點發展方面,且其價格在客廳大屏化市場中更具優勢,包含海信、長虹、康佳等多家整機廠均有布局。
海信集團董事長周厚健表示,“怎樣的技術路線更有未來,行業充滿了激烈爭論,但是我們認為激光顯示無疑是這其中好的‘潛力股’。”
綜上,業內人士認為,Mini LED背光技術對LCD起到多大的作用以及LCD未來能否持續發展,關鍵在于能否在成本、顯示效果、響應速度等方面取得優勢。